本文作者:admin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非遗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admin 2024-08-27 20:06:07 173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非遗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摘要: ...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刺绣是彝家女子的必修课,至今已传承一千余年。近年来,楚雄彝绣从“指尖技艺”逐渐发展成为“指尖经济”“指尖产业”,成为楚雄州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今天正焕发新的生机。

2024年7月底至8月初,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合组织的“国家发展视角下的沪滇合作”实践队伍来到楚雄,参访多家机构与彝绣企业,深入了解当地彝绣传承和发展情况,探索楚雄以彝绣非遗技艺赋能产业经济的独特发展道路。

调研组成员在彝绣馆前合影

指尖非遗带动乡村振兴

楚雄彝绣从非遗技艺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既有赖于非遗传承人的热情和奉献,也得益于楚雄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楚雄市妇女彝绣协会会长李长征于2008年创办云南彝绣天地服饰有限公司。多年来,她坚持开展彝绣技能培训,发掘和培养彝绣人才,建立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拓展彝绣市场。作为彝绣传承人,她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对彝绣文化和这片土地的热爱支撑着她一路走到了今天。

李长征告诉调研组,她的创业过程经历了“三起三落”,特别是在第三次创业初期,其先前成立的彝族文化博物馆被一场意外的大火焚毁,损失近两千万元,多年来收藏的珍贵服饰与创作心血付之一炬。而正是在众多徒弟的鼓励和信任下,她带着对彝绣技艺的热爱走出低迷、重振旗鼓。

李长征向调研组讲述创业故事

在创业过程中,李长征始终坚持免费培训绣娘,把多年积累的彝绣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彝族妇女。她一方面希望将历史悠久的彝族刺绣继续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贫困和残疾妇女能够依靠彝绣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直到今天,李长征已经为将近两万名绣娘免费提供彝绣技能培训,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并借此实现就业增收。

2022年底,楚雄市在栗子园社区建设楚雄州首个社区彝绣车间,旨在为绣娘与市场牵线搭桥,促进彝绣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据李长征介绍,栗子园社区彝绣车间集彝绣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可容纳60多人同时生产,承接各类刺绣、纺织等产品订单,这一“企业+社区+绣娘”的模式有效整合了各乡镇彝绣资源,在提供技术培训的同时也让居家绣娘能够收到订单,实现灵活就业。

从对传统彝绣非遗技艺的质朴之爱到创新创业推动彝绣产业发展,在楚雄,这一条路径是许多彝绣公司创始人的真实写照。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瑞瑞也是其中之一。金瑞瑞从小生活在彝绣家族之中,深受彝绣文化熏陶,她的母亲靠彝绣手艺赚钱养家,将她培养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因此,金瑞瑞对彝绣技艺保有特殊的情谊。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她在2014年6月回乡创业,专业不对口的她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摸索,在家人和政府的支持下,公司终于走上正轨,如今已经辐射周围两千多名绣娘。

当被问及创业至今最自豪的事时,金瑞瑞指着自己穿着彝族服饰在人民大会堂前的照片告诉调研组,那一定是被大家信任而推举为牟定历史上第一位人大代表。她在去年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穿着母亲七年前为她做的嫁妆,在人民大会堂的党徽下拍下了在北京的第一张照片,当时朋友戏称她“要将自己嫁给祖国”,金瑞瑞笑着表示,她正希望为彝绣文化、为这片土地奉献自身。金瑞瑞还告诉调研组,她的彝族名字是“杰鲁依玛”,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不要怕,大胆往前走”。这也正是她的性格和经历的真实写照。

金瑞瑞所在的牟定县是楚雄彝绣起步最早的县,如今的牟定已经拥有彝绣个体户118家,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与其说是竞争对手,更像是合作伙伴”。每一位彝绣传承人都在对彝族文化的热爱下“大胆往前走”,共同描绘出彝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除此之外,楚雄州还出台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形成“1+1+N”政策体系,为彝绣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据统计,2023年底楚雄彝绣产业产值达10亿元,实现增加值2.75亿元,有绣娘5.7万人,带动2000余名残疾人就业,形成了“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就如同在李长征看来,她的创业历程始终坚持着六方面价值:“传承刺绣技艺、凝聚民族精神、弘扬地域文化、引领脱贫致富、实现人生价值,用彝绣传递美好。”这不仅仅是李长征创业的初心与追求,也是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模式的真实写照。

当传统彝绣遇上现代潮流

不可否认的是,彝绣作为民族风格突出的传统技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彝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以技法粗犷、色彩浓烈著称,集中反映了彝族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让人们在看到传统彝绣时感到新奇,但也拉开了彝绣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正如“彝礼还潮”彝绣文创品牌主理人张建勋所说,过于传统的彝族服饰很难为市场接受,因为多数人不会将其作为常服穿戴。因此,让西南彝区以外的更多人了解并接纳彝绣之美,成为了许多传承人努力的方向。

张建勋向调研组介绍传统彝族服饰的困境

一方面,非遗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要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中,需要作出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改变。2007年,樊志勇从设计系毕业后返乡创业,以“更时尚、更跨界、更好玩”的理念创立了“纳苏”品牌,集中于彝绣文创产品的开发。从20多岁创业开始,樊志勇便致力于将时尚与跨界融合,让产品更具观赏性的同时,让彝绣朝着“好玩”发展:与年轻一代保持紧密联系,融入更多创意和想象。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她积极与年轻人沟通,通过与高校和艺术学院的合作来了解年轻一代的喜好,设计出既新颖又实用的产品。经过17年的探索,公司已经发展成拥有商务礼品、IP文创、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三大板块的企业,其产品更是登上了北京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国际舞台,实现传统彝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享誉海内外,生动诠释了何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彝绣日常化、现代化、时尚化发展的过程中,沪滇协作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张建勋告诉调研组,上海伽蓝集团等企业和组织的对口资助楚雄彝绣产业的发展,成立了项目组,在团县委的牵线搭桥下,张建勋成为项目专员,在项目过程中学习和收集整理了大量彝绣传统花样和工艺,为其创业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当地绣娘提供更加系统化的培训。从上海来到云南的援滇干部也为彝绣产业发展带来了新观念、新市场、新机会,积极帮助彝绣在上海的推广,为楚雄彝绣提供了许多走进上海甚至国际时装周的机会,向世界展示彝绣的独特魅力。

亮相米兰时装周的彝绣服饰

另一方面,在融入现代潮流的过程中,如何让文化保持本色是非遗传承面临的必要问题,彝绣也不例外。在樊志勇看来,彝绣产业根植于彝族传统文化,彝绣产品不仅是审美的载体,更是文化内核的体现,这种文化底蕴才是产品的灵魂。同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刺绣技艺相比,彝绣的技法并不复杂,其独特之处更多在于背后的文化故事。秉持这一理念,樊志勇坚持研究彝族文化,与100名绣娘合作共同完成了以彝族长篇史诗《梅葛》为主题的百米彝绣长卷,以刺绣的形式呈现这一古老的彝族创世神话。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极其繁杂,包括收集、转译、设计、刺绣等一系列流程,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刺绣,但刺绣实际上是最简单的一步。

在挖掘彝绣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核上,许多传承人都在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金瑞瑞的母亲鲁翠芹也是其中之一。她与家族三人用一年时间将讲述牟定左脚舞来源的神话故事设计和绣制为一幅巨型长卷,呈现了英雄夫妇阿里和阿罗团结带领牟定先民战胜恶龙的事迹。在鲁翠芹看来,从小一直听的神话故事如果不用针法留下来,可能就流失了,而现在的楚雄彝绣正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借着这样宝贵的机会,她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将彝族文化、将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传承下去。

传统与现代的生动融合正发生在楚雄彝绣的发展之中,彝绣作为少数民族的非遗技艺,开始走进更多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开始走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精神传统也以活态文化的多样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彝绣传承正当时

对于彝绣的传承和产业发展来说,另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投身这一行业的年轻人将越来越多。

2022年,楚雄师范学院设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面向全国各地各民族招生,旨在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彝绣文化传承与创新之中,为彝绣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人才。据书记王建华介绍,学院聘请楚雄当地有名的绣娘作为兼职老师,向学生传授一线设计和生产经验;学院目前的培养方案以艺术课程为主,并教授彝绣技艺相关的内容,如纹样、色彩、针法等。学院不仅鼓励学生将传统彝绣元素融入现代艺术中,拓宽设计理念与思路,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也积极与政府、企业多方协调,努力将优秀作品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促进产学研结合,助力楚雄彝绣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新鲜血液的注入,楚雄彝绣产业将会迸发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

楚雄彝绣经历了“绣品变商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的转变,一针一线里凝聚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从西南边陲到国际舞台,从自产自用的指尖非遗到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楚雄彝绣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文摄影:黄彦博、张晓琪、王天芸、戴越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