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10年来结婚登记数腰斩,是什么阻挡年轻人领证?

admin 2024-08-28 02:56:03 192
10年来结婚登记数腰斩,是什么阻挡年轻人领证?摘要: ...

经济观察网 刘亚宁 / 文 近日,国家民政部发布了 "2024 年 2 季度民政统计数据 "。

数据显示,2024 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 343 万对,离婚登记对数为 127.4 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减少 49.8 万对。与 10 年前相比,2014 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为 694 万对,今年上半年仅为 2014 年同期的一半。

从全年数据来看,全国结婚登记数已持续下跌多年,2013 年的结婚登记数达到近 15 年来的最高值,为 1346.93 万对;此后逐年下降,于 2019 年跌破 1000 万对大关,2021 年跌破 800 万对大关,2022 年跌破 700 万对大关,2023 年小回升到 768 万对。

图源:政研院制图

结婚连年人数下跌,国家也在出手挽救。民政部近日公布了《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修订草案》中第八条显示,内地居民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将不再需要提供户口簿。民政部此举,旨在通过取消户口簿限制,鼓励年轻人结婚。

结婚率的下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生儿数量的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取消户口薄限制能提振结婚率吗?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了?

贵州、西藏结婚率高,安徽结婚率下降幅度最大

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 年,全国结婚率为 4.8 ‰,同比下降 0.6 个千分点。从各省市结婚率情况来看,2022 年,全国共有 19 个省市的结婚率超过国家平均线。其中,贵州结婚率达 7.62 ‰,位居全国第一。这一年,贵州共登记结婚 29.38 万对,比上年增加 0.01 万对,同比增长 0.34%。

其次,西藏的结婚率排名全国第二,达 6.79 ‰。安徽、山西、陕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甘肃、天津的结婚率均超过 5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上海的结婚率最低,只有 2.91 ‰。

回看 10 年前,2013 年河南省结婚登记超百万对,江苏、山东、广东、安徽都超过 80 万对。到了 2022 年,广东结婚登记数最多,但也仅有 57 万对了。

随着结婚登记数的减少,中国的结婚率整体下降也在意料之中。2013 年,全国结婚率为 9.9 ‰,10 年间结婚率整体下降了 5.1 ‰。细看各个省份,10 年间结婚率相差最大的是安徽省,差值高达 8 ‰。2013 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对数为 80.56 对,10 年后结婚登记对数减少 46.67 对至 33.89 对。河南 10 年间结婚率的差值仅次于安徽,达 7.8 ‰,10 年间减少了 77.34 对结婚登记。

另外,西藏是全国唯一一个结婚率上涨的省份,10 年间西藏的结婚上涨了 3.13 ‰。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和山东作为人口大省,2013 年和 2022 年的结婚率均没有达到国家均值。可见,人口多的地方结婚率不一定高。

图源:政研院制图

人口性别比失衡,海南最严重

结婚人数及结婚率走低的背后,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

人口性别比失衡是首要原因。" 人口性别比 " 又称 " 总人口性别比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中,每 100 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

自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升高,正常范围的出生性别比是在 103 至 107 之间波动,但 1982 年的出生性别比 107.2 已小幅超过正常范围;1990 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 111.3,2000 年已经达 116.9,2004 年达到最高点 121.1。2022 年,出生性别比尽管有所下降,但仍高达 111.31。

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加剧了婚姻市场的供需矛盾。七普数据显示,中国男性比女性多 3490 万人。其中,20 到 40 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 1752 万人,性别比是 108.9。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指出,按照 20 岁到 40 岁适婚年龄段来看,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程度最高的 80 后的后半期到 00 后的前半期这一段的出生人数,现在正好处在适婚年龄段。因为性别比先天性的失衡,有一部分人没有办法结婚。

据七普数据,从各省市的人口性别比看,海南的人口性别比最高,达 123.47;其次,广东、西藏、浙江、上海、云南、广西 6 个省市的性别比均超过正常范围。而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07,有 13 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男多女少,自然导致有一部分男性无法娶妻。

图源:政研院制图

从彩礼到生育,结婚成本有多高?

适婚年龄段男多女少,导致大量男青年找不到对象,这也成为了天价彩礼的重要推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对于结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三大件到现在的车子房子等,外加高昂的彩礼,结婚成本的上升速度越来越快。

数据显示,中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有着彩礼的习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曾对 " 高价彩礼 " 现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 年以来,全国约有超过 79% 的婚姻收取彩礼,山东以超过 89% 的比例成为最流行收取彩礼的地区,河北、广东、安徽、甘肃等省收取彩礼占比也较高。

在彩礼金额方面,当前彩礼的全国均值约为 7.7 万元,浙江以约 22 万的彩礼均值高居第一,福建、黑龙江、江西、内蒙古、山西、辽宁的彩礼金额均值超过也 10 万元。海南、西藏的彩礼金额均值较低,约在 1 万元左右。

图源:政研院制图

彩礼作为第一道门槛,成为了结婚的第一层压力。尽管国家多次出手整治天价彩礼,但天价彩礼依然在某些地区经久不衰,个别地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除了彩礼,结婚的第二道门槛——房价的居高不下也是将无数人拒之门外。生育成本是结婚的第三道门槛,《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全国家庭 0 至 17 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 48.5 万元;0 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 62.7 万元。其中,上海、北京两地的养育成本最高,分别为 102.6 万元和 96.9 万元。

从彩礼到生育,结婚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成本,这些物质因素确实对年轻人的婚姻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女性结婚意愿较低,30 至 49 岁未婚女性比重上升 10 倍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观的变迁备受关注,尤其对年轻人而言,结婚的意愿在逐渐降低,晚婚现象变得更加普遍。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超 7 成男性有结婚意愿,但仅有不到一半的女性有结婚意愿,整体来看,女性的结婚意愿远低于男性。

图源:政研院制图

结婚意愿的下降导致初婚年龄在逐渐推后。从六普、七普两次数据来看,2020 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为 28.67 岁,相比 2010 年整体推后了近 4 岁。

分省市来看,全国 31 个省市的初婚年龄也都在延后。2010 年,全国只有北京的初婚年龄超过了 27 岁;但 10 年后的 2020 年,全国只剩下浙江的初婚年龄在 27 岁以内,其余 30 省份的初婚年龄全部超过 27 岁。

具体来看,2010 年,北京的初婚年龄最晚,为 27.05 岁;河南的初婚年龄最早,为 23.61 岁。2020 年,初婚年龄最晚的省份变成了黑龙江省,为 31.48 岁。与 10 年前相比,黑龙江的初婚年龄推后 6 岁。此外,浙江成为了初婚年龄最早的地方,为 24.73 岁,比 10 年前整体推后 0.5 岁。

图源:政研院制图

对于初婚年龄的推迟,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曾公开回应,"90 后 "、"00 后 " 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比如,硕士毕业的人在 25、26 岁,工作几年就接近 30 岁,因此结婚的时间也相应推迟。

另外,从性别上来看初婚年龄的变化,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表示,将七普(2020 年)与四普(1990 年)数据对比,全国 30 岁至 34 岁没有结婚的女性,从 0.6% 增长到了 9.3%;35 岁至 39 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性,从 0.3% 增长到 4.1%;40 岁至 49 岁没有结婚的女性,从 0.15% 左右增长到了 1.5% 到 2%。30 年时间,30 岁至 49 岁没有结婚女性的比重增加了十倍以上。

结婚意愿的下降背后牵扯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婚登记取消户口本虽然简化了登记程序,但对于提升结婚率而言还是过于片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青年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城市新型家庭婚姻理念将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未来,晚婚趋势仍会持续,促进结婚率的提高,还有 " 很长的路要走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