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近期,公布2024年度业绩,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6亿元,同比减少24.41%;归母净利3.45亿元,同比减少80.46%。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8.97亿元,同比减少51%;2024年第四季度归母净利减少3.23亿元。从产品来看,2024年中高端酒收入40.96亿元,同比减少27.6%,主要代表品牌为舍得、舍之道 ;普通酒收入6.9亿元,同比-23.4%,主要代表品牌为沱牌特级T68、沱牌酒;从区域来看,2024年四川省内酒类营业收入15.11亿元,同比减少19.72 %;2024年四川省省外酒类营业收入32.77亿元,同比减少30.03%;从渠道来看,2024年批发代理渠道同比减少29.20%,电商渠道收入同比增加3.08%。酒类库存达8872.15千升, 销售量比上年减少28.70%,库存量比上年3.51%。
舍得酒业业绩下滑,营收、净利润数据双降,省内省外营收均出现下滑,中高端、普通酒营收下降,反映出行业调整对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凸显了公司经营问题的不利影响。
行业周期调整,次高端保持韧性
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白酒行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在此行业背景下,品牌高端化使得高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等高端品牌凭借强定价权与渠道掌控力,维持价格体系稳定,成功应对市场挑战。五粮液、国窖1573批量下行,挤压次高端市场,原先的竞争格局被搅动,导致销售承压。
面对如此现状,一些代表性的次高端品牌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出色的市场拓展与渠道管理能力,实现业绩突围与增长。如汾酒推动“抓青花、强腰部、稳玻汾”战略 ,2024年Q3公布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313.58亿元,营收增幅 17.25%,清香品类差异化明显,品牌全国化布局提升业绩。
2024年Q3公布财报则显示,其营业收入190.69亿,同比增长19.53%。公司凭借“年份原浆”系列产品,聚焦宴席市场,在华中地区进行深度市场渗透,2024年中报显示该地区市场营收118.70亿元,占比85.98%。
与舍得品牌调性相近的,主打井台、臻酿八号等产品,长期聚焦高端商务宴请,实行控货稳价,维持渠道利润,以动销拉动为核心,优化市场投入精准度,2024年Q3公布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37.88亿元,同比增长5.56%;净利润11.25亿元,同比增长10.03%。
舍得业绩全面下滑,暴露诸多问题
舍得2024年财报暴露其业绩下滑,盈利能力、全国化程度减弱以及高库存等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次高端品牌发展面临的行业挑战,一方面也体现出舍得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公司发展历程来看,舍得经历了品牌战略多轮调整。2023年伊始,舍得酒业将“双品牌”战略升级为“多品牌矩阵”战略,公司以“舍得”“沱牌”为两大核心基本盘,以“天子呼”“舍不得”“吞之乎”培育超高端市场,“藏品舍得10年”“智慧舍得”覆盖高端产品,以“舍之道”“沱牌曲酒”等中端产品作为战略大单品。在舍得酒业2024年度工作会议上,舍得酒业总裁唐珲再次强调,将坚持“老酒、多品牌矩阵、年轻化、国际化”战略。其中,老酒战略是舍得酒业早在2019年就在业内率先启动的战略,致力于打造“老酒品类第一品牌”。
为推进老酒战略,舍得酒业于2022年4月宣布投资70.5亿元建设增产扩能项目,预计新增原酒产能6万吨。据公司公告显示,该产能扩张项目建设期为5年,截至2024年上半年,增产扩能项目累计投入金额为11.47亿元,项目进度为20%。
与产能扩张相对比的是,舍得酒业面临着较大的库存压力。2024年库存量从2021年的27.94亿元激增至52.19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延长至939.7天,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原本受次高端市场承压、产品动销难等行业局面影响,加之2021年复星入主舍得后,品牌渠道实现快速扩张,从2020年1500家增至2023年2400家,单商贡献下滑导致渠道信心不足,影响产品销售和库存周转。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舍得仍持续推进产能扩张项目,加重了库存积压和财务负担。
产品结构层面,按照价格带划分,舍得旗下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类是以舍得、舍之道为主要品牌的中高档酒,另一类是以沱牌特级T68、沱牌酒为代表的普通酒。2024年中高端酒收入40.96亿元,同比下降27.6% ;普通酒收入6.9亿元,同比下降23.4%。两类产业营收均出现下滑,这客观反映了受次高端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减弱等行业现状,也凸显了舍得在产品方面不够聚焦,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从公司经营管理层面,舍得经历多次高管变动。2020年12月复星入主舍得后,郭广昌任董事长;2022年1月,张树平辞任董事长,蒲吉洲接任;2022年12月,蒲吉洲辞任,倪强接任;2024年3月,在舍得业绩下滑后,倪强离职。显然,频繁的高管变动,影响品牌建设积累,不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后续,舍得亟需稳定企业管理,稳固经销商、投资者信心,以精准的产品定位,严格去库存、重塑价格体系,从而实现品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