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夜读丨香林书院的禅意小道

admin 2024-09-25 21:33:07 56
夜读丨香林书院的禅意小道摘要: ...

香林书院。

初夏,友人骁友兄相邀去柯桥香林。

香林书院此前去过一次,并非自己开车,车窗外风景虚虚地晃过,只记得一路都是山环水绕,村落幽幽。这一回,自己听着导航驾车过去,从城市喧嚣,穿越到城郊乡野,再穿越山林,驶过田野,跨过溪桥,路转峰回,直到熟悉的道路出现眼前,远远的一道极简主义的白墙显现于山谷间,这才知道,香林书院就是在这里了。

一座仿佛是鸟居的建筑,矗立在稻田中间。正是五月,稻田里禾苗欣盛。我以前去过京都伏见的稻荷大社,那里有着掌管谷物的神明,而对那里的鸟居印象很深。我最近十年,在写字读书之余也兼务农事,看见满田的青青禾苗,尤其觉得亲切。也因为懂得农事的不易,懂得种田是看天吃饭的古老工种,从古至今,农人们都敬畏天地神明,所以在稻田里看见一座木构建筑,像是艺术作品,也像是中国古老的牌坊时,便觉得,这个地方有一种仪式感。好地方呀。心里这样想着,而脚下的步子,也不由更加踏实一些。

进书院的一段路,大概有数百米,还保留着泥土路。下雨天,路湿,泥滑,不算难行,而小心翼翼行走,颇有一番意趣。骁友兄引我们入得书院,早有学姐于此迎候,我们坐在庭前喝茶聊天。

骁友兄是泰顺人,早就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这些年,把人生中的大部分精力用在公益事业上。我因写了一本廊桥的散文集《流水辞》而与之相识,他在廊桥文化的建设和推动中出力很多。平时我们往来不算特别密切,只知道他在四处奔走,做了许多有益社会的事情,心下甚是敬服不已。

这座书院,真是个清静的所在,院墙之内,是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式建筑群。建筑内的园林和景观设计,都别具匠心,处处可见美的意境。这书院乃由一群民间有志之士筹建,以弘传统文化,传播圣贤智慧,温暖世道人心为理念,作为一座公益性现代书院,为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活提供厚实的文化和美学动力。书院经常开展讲学修习、文化交流活动,许多贤人志士于此雅集向学。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香林书院的存在,就像是一盏珍贵的灯,使人遥想起,历史长河中那些书院的美好样子。

离开书院的时候,骁友兄递给我一袋沉甸甸的粮食,居然是一布袋的麦子。骁友兄说,这是书院田里生长的麦子,纯有机种植。我懂得一袋粮食的珍贵情意。这片田野里,志愿者们也来下田劳作,收获后一同分享。去年秋天,骁友兄他们还带着一千多公斤的大米,分送所在香林村的居民们,分飨土地的馈赠。

数月前,我到过骁友兄的家乡,泰顺县的翁山梨垟村,那里也有一座翁山书院,同样是一个古建筑群,昔为“外翰第”旧址。“外翰第”,俗称大厝,占地约四千七百平方米,是由清监生翁如陵建造,四进院落,有一百一十六间房屋。这座大厝,人才辈出,从清咸丰到宣统的短短五十余年间,共出过二位岁贡生、一位增生、七位监生和八位庠生,可谓书香门第。当年大厝破坏,风雨飘摇,八年前骁友兄与几位朋友共同出资出力修复,将其重新开辟出来,变成一座“翁山书院”。原先空荡荡的旧房子,到了夏天,重新被热烈的阳光和朗朗的书声盛满。附近的学生们放假回来,就在这座书院里读书。

骁友兄说,他自小承蒙家族前辈的帮助,所以一直心存感恩。自己有了能力,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他用公益的心态去做企业,是目前找到的一个方向。从十余年前开始做公益,在他的眼里,是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汇聚在一起的结果,就像河流总是能够找到大海。

香林书院,之所以能落在柯桥的香林村,自然是各种机缘促成的。香林村,自古就是一座文化深厚之地。宝林山脚,鉴湖水畔,这里千年的古桂成群,拥有一万四千余株桂树,还有众多名刹古寺。香林村以“景村融合”为发展路径,将宋韵、桂香、禅意等元素融入到建筑、人文、产业风貌中,打造千年禅村的品牌。

香林村还有一座“大香林·兜率天景区”,自下而上,分为大香林、龙华寺、兜率天宫三境。此地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冬暖夏凉,四时宜人。绵延数十里的桂花林,香披远近,蔚为壮观;深藏宝林山的古刹群落,梵音缭绕,晨钟暮鼓。香林古寺、龙华寺、宝林古寺、寂静古寺均聚于此。也因此,香林村宁静幽远,禅意深深。在村中漫步,时时能感受村古老的静谧。我们去村中展览馆参观,得知香林村荣获过众多荣誉,其中全国性荣誉就有三项。

村书记也说,香林书院落在香林,自然是一段妙缘,也必为村庄未来的发展增添许多生机与活力。我们在村干部带领下,参观村庄新貌,感叹这里的生活氛围,恍惚中似有记忆里外婆家的样子,悠悠缓缓,不卷不躁,宁静的旧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未来,这样的生活样貌必是珍贵的遗存。

记得离开香林书院的时候,又走在那一段泥路上。左手边远山黛影,雾岚飘动,近处田野依依,稻禾翠绿,本来还想问一下骁友兄,这一段泥路,是否特意保留。转念一想,又何必问呢。水泥路,柏油路,在如今这个年代都不稀奇,而一段泥路,才是真正珍贵的,能让我们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

一千年,几百年里,人们不是都走着这样的泥路吗?一千年,几百年里,人们不是都过着这样的日子吗?

田野,泥路,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生活的切换。到香林这样的村庄来,到香林书院的修习之所来,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心境的切换,才算没有白来。那么,这数百米的泥路,便也是一条禅意小道了——

匆匆而过的人生啊,泥水间,每一步皆是禅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