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真相转瞬即逝,化为文字已是变形

admin 2024-08-27 10:11:03 254
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真相转瞬即逝,化为文字已是变形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覃瑜曦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昨日,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来到上海图书馆,与诗人、文学编辑古冈就新作《被偷走的生命》开启了一场对话。加尔桑是法国传记式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被偷走的生命》按主题分成四个系列,分别是“微不足道的逝者”“迷宫”“踪迹”“童年”,每个系列收入4篇小传,共计16篇。这些小传的传主既有像莎士比亚、艾米莉·狄金森那样的著名剧作家、诗人,亦有不为人知甚至出自虚构的无名之辈。

诗歌与艺术启发并陪伴着加尔桑,让他更关注人物命运的细节,感受着勾勒、刻画生命的过程。谈及文学创作的初衷,加尔桑坦言,当他回到父亲的出生地阿尔卑斯--上普罗旺斯村,查找与翻阅祖辈的家庭档案时,他感受到了一种“时间带来的眩晕”。他深刻地感受到,在宛如深井的时光中,许多无名的人也曾丰满地存活着,“当我面对着他们的档案,感觉到的是面对着无穷无尽的真相,所谓的真相就是这些人真实地存在过、活过。”加尔桑由此先后写作了《生命如歌》和《被偷走的生命》,它们都属于传记式虚构作品。

《被偷走的生命》
[法] 克里斯蒂安·加尔桑 著 黄春丽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

20世纪70年代,法国作家掀起了传记式虚构的潮流,古岗认为,这一文学形式颠覆了对于文学中的真实与非真实、虚构与非虚构的传统看法,真实与想象真正产生了融合,加尔桑的作品满足了真实与想象期待的互动空间。

加尔桑说自己很难相信文学中的所谓“真实”,他说,“在我看来,真相转瞬即逝,当它化为文字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对它进行了变形和改写,只有那一次的生活才是真相。”在创作《被偷走的生命》时,加尔桑避免将人物传记写成故事书,他希望像画家一样,用小的笔触描绘细节,同时将诗歌的意向化写法掺杂其中,呈现画面感和诗意感。古冈说到:“加尔桑先生在写作上比我们更自由,也更自洽。所谓的虚构,也可能是还原了另一个生活的真实。”

活动现场(摄影:实习记者 覃瑜曦)

作为《被偷走的生命》的责任编辑之一,古岗还提到了加尔桑的人生经历:曾经担任过导游、翻译,去往欧洲、北非多地,在1991年还游历了中国。加尔桑提到,他也读过许多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游历的体验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例如与威廉·莎士比亚相关篇章的引诗就是李商隐的《义山杂纂》。

对谈中,加尔桑与古冈聊到了法国文坛的巨匠们。从文学作家维克多·雨果、奥诺雷·德·巴尔扎克、阿尔贝·加缪、马塞尔·普鲁斯特,到哲学家保罗·萨特、米歇尔·福柯,再到诗人保尔·瓦雷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古冈认为,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能体会到法国文学传递的不同意涵。加尔桑以中国作家莫言为例,说即使自己不是非常了解中国农村,仍旧能从莫言的笔下进入那个时代,“文学的功能可能就是带你打开另一个世界。”

 

阅读
分享